電子商務歷史以及發展與未來展望

過去十年,全球網上銷售額成長了好幾倍。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電商不斷改變我們的購物方式。

1994 年創立的亞馬遜,作為美國最成功的電商之一,在 2018 年開始推出無人商店 Amazon Go 和只賣高評價商品的 4-star 實體店,試圖讓購物體驗更有趣。

2020 年,新冠疫情重創實體零售,但沃爾瑪抓住了多年來發展線上購物的契機,數位轉型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很多實體店也紛紛轉型為電商。

未來究竟會是電商獨大的時代,還是虛實整合才是王道?

電子商務的歷史

電子商務怎麼演化的,在歷史上眾說紛紜,但從字面上來看比較容易縱觀整個發展的面向。

「電子商務,簡稱電商,是指在網際網路或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 維基百科

簡單說,就是在網路上進行交易活動的方式。從電視購物、微商到直播帶貨,都是電子商務的一部分。

如果你對電商有興趣,這些歷史故事你可能會想了解:

  • 1984年,英國的珍妮·斯諾伯爾(Jane Snowball)利用視頻購物(Videotex)系統,在電視上訂購了一些日常用品,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上購物的人。
  • 1994年,美國的 NetMarket 成為了第一個提供安全電子付款的網站,並銷售了一張Sting 的唱片,零售價 12.48 美元,創造了網上購物的歷史。
  • 同年,亞馬遜也成立了,最初只賣書籍,後來擴展到各種商品和服務,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商巨頭之一。
  • 1995年,eBay成立了,提供了一個網上拍賣和購物的平台。
  • 1997年,日本的樂天(Rakuten)成立了,成為了日本最大的電商集團,並進軍西方市場。
  • 1999年,中國的阿里巴巴成立了,開始提供網上批發服務,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涵蓋電商、金融、雲計算等多個領域的網路巨頭。
image

即便電子商務已經存在多年,網購成為日常習慣也不過是最近的事。2010 年,美國網購僅占零售份額的 6%,但隨後成長迅速。

例如,英國網購在 2006 年占零售的 3%,到 2020 年成長到 19%。疫情期間更飆升至 30%,美國「非實體店」的銷售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 31 %。台灣的網購也因疫情變得更普及,特別是在年長族群中。

以上資料來自:未來網購 BBC細數電子商務的前世和今生 - BBC News 中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閱讀看看。

電商網站的發展趨勢包括:全球化、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智能化和綠能化。電商網站不斷創新和優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便利和體驗。根據 Shopify 的報告,2019 年全球的網上銷售額超過了 3.5 萬億美元。

2020 年,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網上購物的需求和比例更是大幅增加。

觀察台灣,其實在新冠肺炎之前,網上購物其實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但新冠肺炎之後,更是提高了使用在網上買日常用品、外送、外賣的普及性,特別是 50 歲以上的國民。

由於台灣的手機和網路的普及率很高,在《Digital 2023: TAIWAN》的報告中,2023 年,台灣網路使用者總數已達 2,168 萬人,相當於全台 90.7% 人口。

所以對於台灣,數位轉型的硬體和技術已經很成熟,但對於數位的商品和服務,還有很大的缺洞。例如說,許多實體商家沒有提供行動支付服務,許多企業的也沒有做好數位轉型的準備,政府也缺少數因應數位轉型的政策和作法,像是數位身份證和數化投票等。

過去,我們還可以以硬體技術尚未健全做為籍口,但現在數位轉型已經是世界潮流。對於電商網站,我的看法是「趁早」,就像是新世界的認識和開發,最佳的時機是十年前,或是現在。

參考資料:

電子商務是什麼?

image

簡單來說,電商網站就是透過網路進行交易的平台。它們讓賣家展示商品,讓買家輕鬆下訂、支付,並享受各種配送服務。

透過電商網站,賣家可以展示其商品或服務,買家可以瀏覽商品或服務,並進行線上購買。

電商的主要功能包含商品展示、線上下單、線上支付、訂單管理等。

依交易對象不同,還可以分為:

  • B2C 網站通常提供給普通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
  • B2B 網站則主要為企業間的交易服務。

支付和運送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電商網站通常會提供多種支付方式和運送選項。

電商網站:支付和運送選項

你是否曾經在線上購物時,因為支付或運送的問題而放棄了購買?根據一項最近的調查,台灣的線上購物者中,有 28% 的人表示,他們會因為沒有喜歡的支付方式而取消訂單,而有 24% 的人表示,他們會因為運送時間太長或運費太高而取消訂單。

對於支付方式,可以結合信用卡、網路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如 PayPal、蝦皮支付等)、數位錢包等多種方式,讓客戶可以選擇最方便的支付方式。此外,還可以設定自動化的稅率計算和發票系統,以確保交易的合法性和準確性。

對於運送選項,可以提供自取、郵寄、快遞、同城配送等多種方式,並結合實時的運費計算和追蹤系統,讓客戶可以隨時了解商品的運送狀況。此外,還可以設定不同的運送政策,如滿額免運、指定地區免運等,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購買。

透過這些整合,不僅可以提供更多元和便利的服務,也可以增強客戶的購物體驗,從而提升電商網站的競爭力和營收。

總之,數據顯示支付和運送選項對於電商網站的轉換率和客戶滿意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那麼,作為一個電商網站的擁有者或設計者,你該如何整合不同的支付方式和運送選項,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別是用戶體驗、成本效益和法律規範,來探討這個問題,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是電商網站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涉及到用戶在網站上的感受、行為和滿意度。支付和運送選項是用戶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用戶是否能夠順利地完成購買流程,以及是否能夠及時地收到所購買的商品。

為了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電商網站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 支付方式的多樣性:電商網站應該提供多種支付方式,以適應不同用戶的偏好和需求。例如,有些用戶可能喜歡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等線上支付工具,而有些用戶可能喜歡使用 ATM 轉帳或貨到付款等線下支付方式。電商網站應該在支付頁面上清楚地展示所有可用的支付方式,並讓用戶能夠輕鬆地選擇和切換。
  • 支付方式的安全性:電商網站應該確保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以保護用戶的個人和財務資訊。例如,電商網站應該使用 SSL 加密技術,以防止數據被竊取或篡改。電商網站也應該遵守相關的支付安全標準,例如 PCI DSS,以減少風險和責任。電商網站應該在支付頁面上顯示安全性的標誌和認證,以增加用戶的信任和信心。
  • 運送方式的靈活性:電商網站應該提供多種運送方式,以滿足不同用戶的期望和需求。例如,有些用戶可能希望快速地收到商品,而有些用戶可能願意等待一段時間,以節省運費。電商網站應該在運送頁面上清楚地展示所有可用的運送方式,並讓用戶能夠根據運送時間和運費來選擇和比較。
  • 運送方式的可靠性:電商網站應該確保運送方式的可靠性,以保證商品能夠按時和完好地送達用戶。例如,電商網站應該選擇信譽良好的物流合作夥伴,並提供追蹤和保險服務。電商網站也應該在運送頁面上顯示運送方式的評價和評論,以讓用戶了解其他用戶的經驗和滿意度。

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是電商網站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它涉及到電商網站的收入和支出。支付和運送選項是成本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電商網站的利潤和競爭力。

為了提高成本效益,電商網站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 支付方式的費用:電商網站應該考慮支付方式的費用,以降低支出和增加利潤。例如,不同的支付方式可能有不同的手續費和匯率,電商網站應該選擇最合適和最划算的支付方式,並與支付服務提供商談判和優化費用。電商網站也應該考慮是否將支付費用轉嫁給用戶,或者提供一些優惠和折扣,以吸引和留住用戶。
  • 運送方式的費用:電商網站應該考慮運送方式的費用,以降低支出和增加利潤。例如,不同的運送方式可能有不同的運費和稅費,電商網站應該選擇最合適和最划算的運送方式,並與物流合作夥伴談判和優化費用。電商網站也應該考慮是否將運送費用轉嫁給用戶,或者提供一些優惠和折扣,以吸引和留住用戶。
  • 支付和運送選項的測試和優化:電商網站應該定期測試和優化支付和運送選項,以提高成本效益。例如,電商網站應該使用數據分析和 A/B 測試等工具,來評估不同的支付和運送選項對於轉換率和客戶滿意度的影響,並根據資料數據來調整。

法律規範

法律規範是電商網站的另一個重要要素,它涉及到電商網站的合法性和責任。支付和運送選項是法律規範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電商網站的稅務、隱私和消費者權益等問題。

為了遵守法律規範,電商網站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 支付方式的稅務:電商網站應該考慮支付方式的稅務,以避免稅務爭議和罰款。例如,不同的支付方式可能有不同的稅率和稅制,電商網站應該根據自己的營業地和用戶的所在地,來確定應該繳納的稅款和申報的方式。電商網站也應該在支付頁面上清楚地展示稅款的計算和收取,並提供相關的發票和收據。
  • 支付方式的隱私:電商網站應該考慮支付方式的隱私,以保障用戶的個人和財務資訊。例如,不同的支付方式可能有不同的隱私政策和條款,電商網站應該遵守這些政策和條款,並在支付頁面上清楚地展示和獲得用戶的同意。電商網站也應該採取適當的措施,來防止資訊的洩露和濫用,並在發生任何安全事件時,及時通知用戶和相關機構。
  • 運送方式的消費者權益:電商網站應該考慮運送方式的消費者權益,以符合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和用戶的期待。例如,不同的運送方式可能有不同的退貨和換貨的政策和流程,電商網站應該在運送頁面上清楚地展示和遵守這些政策和流程,並提供相關的聯絡和服務。電商網站也應該在運送頁面上清楚地展示和保證商品的品質和數量,並在發生任何運送錯誤或損壞時,及時處理和賠償。

參考資料

2021googletaiwancommercewhitepaper.pdf

%E4%B8%AD%E6%96%87%E7%89%882020%E5%8F%B0%E7%81%A3%E6%99%BA%E6%85%A7%E6%B6%88%E8%B2%BB%E9%97%9C%E9%8D%B5%E5%A0%B1%E5%91%8A.pdf

google2021commercereporttw.pdf

%E3%80%8C%E5%AE%85%E7%B6%93%E6%BF%9F%E3%80%8D%E7%99%BC%E9%85%B5%EF%BC%8C%E5%B8%B6%E5%8B%95%E7%B6%B2%E8%B7%AF%E9%8A%B7%E5%94%AE%E9%A1%8D%E6%88%90%E9%95%B7-%E7%B5%B1%E8%A8%88%E8%99%95.pdf

Read more

AI 真的能幫我上班嗎?

AI 真的能幫我上班嗎?

So桑:「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我都會想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 AI 幫我上班?我躺在床上,它幫我開會、回信、報告全寫完……」 Tifa:「那你不就失業了嗎?」 So桑:「對,但我失業的同時,它也幫我賺錢啊~」 So桑:「而這不是開玩笑。2025 年的 AI,真的已經卷(競爭)到離譜的程度。你以為你在努力工作,但其實 AI 比你還勤勞,還不會請病假,還不會抱怨薪水太低。」 AI 到底有多卷? So桑:「要看一個產業多卷,看錢就知道了。」 ▲ 2025 上半年生成式 AI 投資金額達 492 億美金,比去年全年還多 (資料連結)。 So桑:「這就像是百貨公司周年慶。每家公司都在打折搶客戶,AI 世界每天都在上新貨,早上剛出 GPT-6,

By So桑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我覺得經濟學其實是離我們最近的學問。它不是抽象的符號遊戲,也不是只有大學才看得懂的東西。這本書把資本、貨幣、利率、貿易、政策這些看似艱深的詞,用魚、網、銀行這類生活化的故事拆開說清楚。讀完你會發現,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接地氣,能直接幫你在日常中做選擇。 在和朋友聊聊理財,常聽到一個觀念:「財富是讓你選擇怎麼活,不是累積數字的遊戲,目的是自由。」 《小島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更多是如何做選擇的看法。 一張魚網如何改變命運 故事從一張捕魚網開始。艾伯花幾天編好第一張網,從此每次出海能多捕幾條魚。這張網不是錢,而是能反覆使用、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或「能力」。 有人看到機會,想學做網,但怕餓肚子,他們會去跟艾伯借魚或借工具。這種借貸,其實就是最原始的信用。借的人希望用時間換取未來更高產出;借的人(艾伯)則在承擔風險,期待回報。 這是資本的起點:有人願意犧牲眼前的消費,去創造能持續產出的東西。當大家都願意這樣做,島上每個人最後都有網,一天能捕兩條魚,生活質量整體提升。 所以資本不是錢,

By So桑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你可以拖延,但時間不會。」— 班傑明・富蘭克林 「我們明天再開始吧!」 「拖延症」大概是你我最熟悉的朋友兼敵人。不是重病,卻讓無數夢想停在起點。只要能跨過那一步,很多事其實都迎刃而解。如果有方法把拖延變成行動力,我們是不是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生物學角度的「拖延」 人的大腦天生趨樂避苦,「該做」常伴隨痛苦。 思考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簡單,行動伴隨不適,大腦本能就會先閃躲。 所以拖延其實不是「懶」,而是大腦在保護你避開壓力與不確定性。 一、進化與環境失配 人類大腦同時有「即時回饋偏好」的舊系統與「長期規劃」的新皮質。 過去在資源稀缺與威脅環伺時,即時回饋有利生存;現代任務多為延遲回報,產生失配,傾向推遲需要長期投入的行動。 Tim Urban 在 TED 經典演講(連結),提到的「理性決策者 vs. 即時滿足猴」的比喻指出:當生活沒有立即威脅時,

By So桑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市場會騙人,人性更會。 敘事能抬價,但風險只會累積。 做好退場計畫,比預測價格更實用。 「別把幸運當實力,也別拿善意當免死金牌。」 本傑明・葛拉漢:「投資在短期是一部投票機,在長期是一部稱重機。」 把票投給敘事沒關係,但別忘了最重要的「風險」。 為什麼大家相信「幣漲無疑」? 一般人會說沒有「必漲資產」。在華人世界,很多人信房地產;有些國家偏愛黃金;而幣圈信徒更偏向比特幣。作者指出,比特幣信徒極為死忠,幾乎任何新聞都能被詮釋為利多,形成強大的買盤與敘事支撐。泡沫可以比你想像更久,反人性操作會把做空者擠爆,所以他選擇不做空比特幣。 敘事是一種身份與群體歸屬。當我們在短時間內推測未來走勢,就很容易「自我強化偏誤」:只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忽略不利訊號。於是「幣漲無疑」像口號一樣被喊大聲,直到現實來敲門。 不過,2000 的網路泡沫與 2008 的金融海嘯都沒有讓世界毀滅,反而帶來生態的重整與成長。 這本書適合兩種人閱讀: 1. 已在幣圈打滾已久的人:你看過事件本身,

By So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