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在裁員,卻還缺人?這份 Prompt 告訴你如何不被 AI 淘汰!

2025 年,一邊缺工一邊裁員,這不是矛盾,而是職場轉型的警訊。AI 正在改寫工作的定義,你會是被取代的那群人,還是活用 AI 脫穎而出的少數?本文用淺白又深刻的方式,告訴你該如何面對這場改變、選對方向,打造無法被取代的職涯。

目錄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這個世界病了,還病的不輕。 

 

根據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報告,2025 上半年美國科技業就裁了近 75,000 人,比去年同期暴增 35%;而全球科技業裁員總數已超過 9 萬人。 

看起來像是個「工作變少」的世界。 

但回頭看另一組數據,卻顯示 2025 年全球有 75% 企業說『招不到人』(資料來源)。 

 

這個時代,一邊缺人、一邊裁人。 

到底我們該相信哪一個現實? 

答案是:兩個都是真的。 

❝ 這個時代,不是工作消失了,而是它變得不再一樣了。 ❞ 

 

表面矛盾,其實是「時間差 + 結構差」 

一邊是餐廳老闆天天喊「找不到人上班」;另一邊,科技業的工程師卻收到裁員信,苦笑著收拾桌上那盆仙人掌。 

這不是矛盾,而是兩種「工作本質」的差距正在拉開。 

現在的缺工,其實集中在那些「需要動手、要人到現場」的工作;而被取代的,則是「坐在電腦前、重複輸入」的知識型職位。 

 

現象背後原因受影響工作
現在缺人疫後需求、少子化、技能錯配醫療、餐飲、建築等「動手+人對人」工作
未來被取代AI 成本下降、企業降本提效客服、行政、資料處理等「重複型知識工作」

 

 

LinkedIn 曾說過一句話很有感: 

「未來有 70% 的職場技能都要重新定義。」 

 

換句話說: 

❝ 你不是沒用,是你那一套快過期了。 ❞ 

 

根據預估,其實有 70% 的「工作內容」可以被自動化。不是整個職位突然消失,而是接下來 10 到 20 年,會慢慢地被機器吞掉一大塊。 

而現在最缺人的,都是那種「AI 暫時接不了手」的行業: 

 

  • 長照人員得面對面照顧長輩
  • 建築師傅得現場搬磚鋪牆
  • 醫護人員得跑現場、安撫病人  

 

反過來說,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就是那些可以在網路上「大量處理」、「複製送出」的工作,像是客服、資料整理、行政流程、甚至文件審閱。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也提醒過,像律師助理、電話客服這類「按表操課」的工作,最危險。但像水電工這種又要技術、又要現場處理的職業,短期內還很安全。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不會用 AI 的你 

當企業想節省人力、提升效率,最先被看見的,往往是那些可以被「模板化」的工作。反過來,那些充滿人性、判斷、情境應對的職務,就像大地震中的「抗震結構」,在危機中反而更重要。 

 

我們看到這樣的趨勢: 

 

未來趨勢對個人的影響
「會動手的」越來越難找體力技術與服務互動職缺上升
「會整合的」越來越吃香懂流程整合+AI 工具的人需求暴增
「不學習的人」越來越危險技能保鮮期剩 3~5 年,學習變日常

 

 

這不是我說明,而是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對未來技能的看法。 

 

對企業意味著什麼,必須同時做「自動化投資」與「人才留才」兩手策略,崗位設計要重寫,流程重整才能吃到生產力紅利,投資企業大學、培訓平台成為留才關鍵,招募邊界擴大,同時要管理跨時區、不同工作型態的團隊。 

最近很紅的李河泉老師就說:「未來 20 年,一半的企業會倒掉。」 

老師歸納現代年輕世代特質後,得到出來的五個 F 行為與價值傾向: 

 

F 詞意義解釋說明
Fast快速他們習慣快速獲得回饋、成效,討厭冗長等待
Fun有趣工作需要有參與感、創意感,不喜歡單調與無趣
Freedom自由希望有彈性,不想被傳統制度或框架約束
Fair公平對不公平特別敏感,期待透明制度與合理對待
Feedback回饋渴望及時知道表現如何,也希望主管能清楚地溝通和回應

 

 

📌 舉個例子幫助理解: 

假設一位主管讓一位新進員工做了一份報告: 

 

  • 若 沒有給予回饋(Feedback),對方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 若 流程冗長(不夠 Fast),他可能感到被拖住;
  • 若 沒參與感(缺 Fun),他會覺得無趣、無意義;
  • 若 主管用命令式語氣(違反 Freedom),容易引發抗拒;
  • 若 只重資歷而非表現(違反 Fair),會感到挫折與不平衡。  

 

 

 

下一波職場革命不是找人,而是「用人」:第三方的人材訓練和租賃中心 

未來「第三方人才訓練與租賃中心」不但可能出現,而且很可能會成為主流。這會是因應全球缺工、技能轉型和彈性工作的創新人力解決方案。例如現在台灣也有「共享 CFO」。 

一、企業缺人但不想養人 

 

  • 很多企業無法長期培養人才,但又需要即戰力。
  • 「租賃人才」可以彈性調度、降低固定成本。

    二、勞工想接案但怕沒訓練 

 

 

  • 許多年輕人不想被綁定,但也缺乏跨職能的即戰技能。
  • 第三方機構可提供:快速培訓+媒合工作。

    三、技能更新快,傳統教育跟不上 

 

 

  • AI、數據分析、設計、網路行銷等技能更新速度快,傳統學校跟不上。
  • 第三方中心能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設計「微學習+實作+就業」方案。

    四、「人才 as a Service」概念崛起 

 

 

  • 就像軟體租用一樣,人才也可「外包/租賃/共用」。
  • 例子:企業向平台租用 3 個月的專案行銷人員,無需長期聘僱。  

 

你該怎麼做? 

先問問自己:我每天做的工作,有多少是可預測、可重複的? 

 

  • 如果超過一半,那代表你「很可能」是 AI 的潛在對象。
  • 趁現在開始調整,把「機器做得來的」丟給機器,你只保留機器做不到的那一塊。  

 

在我的文章: 「不是我不努力,是 AI 進化太快」:當工作被重寫,我們該怎麼成為不可被替代的人? 中提到 AI 做不到的,是那些「看起來沒效率」但超人性的事。 

像是: 

 

  1. 需同時動腦+動手:水電維修、醫療操作、精密製造調機。
  2. 高接觸高情感:心理諮商、幼教、長照。
  3. 跨領域整合/決策:產品經理、營運策略、複雜專案協調。
  4. 生成式 AI 的「最後一哩」: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AI 監理、資料標註品質管控。  

 

避刷重複的事,使用情感、創造力、故事,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心得與結論:你準備好變得不可取代了嗎? 

❝ 當你不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開始創造價值——你就走上了未來的路。 ❞ 

 

說穿了,這個時代不是沒有工作,而是工作變了。 

你我都活在一場轉型之中: 

 

  • 現在缺的是「會與 AI 合作、能整合跨領域」的人
  • 被淘汰的,是「技能未升級、只能重複做事」的職位  

 

我自己也做了一個小改變:把每天的任務,分成兩種: 

 

  1. 能自動化的,就交給 AI 處理
  2. 不能自動化的,就加深我的專業與情感價值  

 

你會發現,這不只是效率變好了,連自己也變得更清楚方向。 

 

哈拉瑞說,人類的能力分成三種: 

 

  • 智力技能:像分析、邏輯、語言理解
  • 情緒技能:像同理心、協作、溝通
  • 身體技能:像操作能力、現場反應  

 

AI 或許能模仿第一種,開始碰第二種,但還難以掌握第三種。而我們的強項,正在於這三種之間的連結能力。 

 

那我該怎麼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涯? 

你可能會想問:「那我現在這樣的技能還能走多久?要不要轉職?可以怎麼學新東西?」 

別擔心,我幫你準備了一個實用工具: 

👉 點我使用 AI 職涯規劃 Prompt(Notion 連結) 

這是一份可互動、可修改的 AI Prompt,只要把你的資料貼進去,就能讓 AI 幫你分析接下來該學什麼、走哪個方向最有價值。 

 

一部分的 Prompt: 

 

🚀 AI 時代的真相不是恐懼,而是機會: 

❝ 未來的教育重點將是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不是僅僅的知識傳授。 ❞ 

過去要學一個技能需要一萬小時,三年時間。 

但現在這個節奏,是你還沒學完,工作就變了。 

這看起來很焦慮,但也很公平;因為沒有人能倖免,大家都得重新上路,真正不公平的,是少數人掌握了 AI 能力,其他人只能旁觀。 

所以「技能」在未來可能不再重要,而是你對於未來有沒有足夠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Share th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