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歲,還在跟 AI 搶飯碗。」
上週半夜,我第 5 次把 AI 吐出的「台灣機車騎士痛扁外星八爪章魚」整段刪掉時,忍不住碎念:「誰會想看這種鬼劇情啦。」
曾經是機械工程師、現在靠文字吃飯的我,人生一直在理性跟感性之間左右擺盪。從設計自行車、炸雞店油鍋前的哲學思考,到如今和 ChatGPT 一起寫愛情八點檔——這世界比我極簡衣櫥還要混亂。
一、AI 不會提醒你的創作陷阱
1. 情感深度?更像「深井冰」
我試著讓 AI 寫情慾橋段,結果跑出:「她的肌膚如 3D 列印般光滑,呼吸節奏精準得像瑞士錶芯。」
這哪是羅曼史?根本是機械維修手冊!
雖然 AI 在某些領域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但 AI 沒有真人的經驗與情感,捕捉不到人性複雜度,寫出來的心情描繪自然也很扁平。對想要「戳痛點」的文本來說,還得靠人類自己補血。
2. 邏輯黑洞
長篇故事最怕斷線。多數大型語言模型(LLM)一旦文本變長,就容易忘記角色動機、劇情前後衝突。
原因在於:
長文本理解仍然不成熟
Fiction.live 公司針對寫作情境設計的真實世界基準測試,涵蓋如角色關係變化、邏輯推演、讀者與角色視角差異等要素。測試以剪裁版本的故事為起點(稱為0-token測試),逐步增加背景干擾,測試模型在長文本中的理解能力。
Fiction.live 最新測試指出:
- o3 暫時是 SOTA
- DeepSeek‑r1 比 o3-mini 便宜又不差
- GPT‑4.5‑preview / GPT‑4.1 仍是非推理版的王牌
- Gemini 2.5 Pro 終於能把長篇寫得像樣
圖片來源:Fiction.liveBench April 29 2025
二、用 AI 寫作的三重誘惑
1. 速食時代的文學快餐
AI 三分鐘就能給你三個故事版本,對時常被截稿日追著跑的寫作者,誘惑力超大。
剛剛提到用 AI 有不少的創作暗坑,像是它可能會給你比「台灣霹靂火」還狗血的劇情,但不可否認,AI 能在早餐咖啡涼掉前吐出三種故事版本,對常被截稿日追殺的文字工作者確實誘人。
2. 文風變色龍的魔幻秀
我曾要 AI 用金庸風格寫比特幣指南,結果跳出《幣俠傳》,連「重劍無鋒」都出來了。雖然好笑,但也證明 AI 超會換皮,很適合收集靈感、金句。
🥋《幣俠傳》
- 第一章:入門篇──「初學者的青鋒劍」:在武林初入門的少年,手握青鋒劍,劍招雖未純熟,卻已可自保。對於比特幣新手而言,首要之務是了解其本質:比特幣乃去中心化之數位黃金,總量有限,抗通膨,無人可操控。正如初學者需熟悉劍法基本招式,投資者亦應掌握比特幣的基本知識與風險。
- 第二章:進階篇──「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第三章:心法篇──「無招勝有招」
- 第四章:實戰篇──「江湖險惡,慎之又慎」
- 第五章:修煉篇──「持之以恆,方成大器」:劍道修煉非一日之功,投資亦需長期積累。持之以恆,不斷學習與調整,方能在加密貨幣的江湖中,成就一番事業。
3. 靈感枯竭的急救包
遇到靈感乾涸時,可以讓 AI 先用「What if」窮舉法狂丟點子,再用「How to」推演法篩選可行方案,效率高又不怕腦袋打結。
項目 | 推演法(How to) | 窮舉法(What if) |
---|---|---|
思維方式 | 邏輯推理、線性思考 | 發散思維、非線性思考 |
適用情境 | 策略制定、問題解決 | 創意激發、突破思維限制 |
操作方式 | 逐步提問與分析 | 自由聯想與假設 |
優點 | 深入理解問題,找到可行方案 | 快速產出多樣化的創意點子 |
缺點 | 可能受限於既有思維框架 | 可能產出不切實際的想法 |
還記得我寫飲料店創業血淚史卡關時,AI 建議加入「奶茶配方惹黑道追殺」,一聽荒唐卻瞬間打通思路——AI 果然懂台灣人有多愛手搖飲!
三、中年大叔的人機協作心法
1. 把 AI 當飲料店在調
寫作像調黑糖珍奶:茶 2 奶 1 再加浸泡一小時黑糖的珍珠。方法是:我給 AI 30% 骨架,讓它回填血肉,最後再撒上「我的口味」,就能端出專屬風味。
2. 用 Notion 打造寫作資料庫
查資料是寫作的基本功。Notion 是我的主力—— 存文獻、作筆記、還能接 AI 和 API 自動化。
延伸閱讀:
3.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系統
RAG 先檢索資料再生成內容,等於模型寫稿前先「翻資料夾」。長篇小說作者可以把角色設定做成「作家手冊」,讓 AI 隨時查,劇情就不會崩壞。
舉個例子:假設你問:「誰是主角?」
傳統語言模型(沒有 RAG)會直接根據它訓練時學到的知識來回答你。但如果它沒學過最新的資料,答案可能會過時或不完整。
RAG 模型則會先去「找資料」,比如檢索寫作資料中中關於主角的段落,再根據那些資料來回答你。這樣答案就更準確、更具依據,而且也能隨時用最新資料來更新回答。
在長篇小說中,隨著故事進展,角色的背景、性格特徵和世界觀設定可能變得複雜且難以追蹤。透過建立「作家手冊」(writer’s bible)並將其作為 RAG 系統的知識庫,模型可以在生成新內容時即時檢索相關設定,確保角色行為和世界觀的一致性,減少 AI 幻覺(Hallucination)。
四、未來想像:人類會不會變成 AI 校稿員?
「理解比記憶更重要,AI 能記住每一個字,卻不懂角色為何痛哭。」
我們常以為只要記得事情的表面就足夠,但真正的溝通與創作,仰賴的是對背後脈絡、動機與情感的洞察,就像 AI 若只會搜尋文字,永遠無法寫出打動人心的故事。
某天深夜,當我邊改稿邊啃冷掉的鹽酥雞時,突然收到 AI 助理的訊息:「建議老闆的比特幣錢包的繼承人改成可愛的小助理 TIFA,數據顯示可提升27%點擊率。」
我忽然笑了——至少現在,它還不懂鹽酥雞冷掉的悲傷。
延伸閱讀:
- 打造你的虛擬秘書 TIFA:用 n8n + Telegram 自動化工作日常,解鎖 AI 助理新可能
- 在 Zeabur 平台上一鍵部署 n8n:打造自動化工作流的未來 (簡易部署指南與進階設定)
- https://technews.tw/2025/04/18/interact-with-ai/
-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22074-studies-have-found-that-ai-understands-meme-memes-better-than
「42 歲,還在跟 AI 搶飯碗。」
上週半夜,我第 5 次把 AI 吐出的「台灣機車騎士痛扁外星八爪章魚」整段刪掉時,忍不住碎念:「誰會想看這種鬼劇情啦。」
曾經是機械工程師、現在靠文字吃飯的我,人生一直在理性跟感性之間左右擺盪。從設計自行車、炸雞店油鍋前的哲學思考,到如今和 ChatGPT 一起寫愛情八點檔——這世界比我極簡衣櫥還要混亂。
一、AI 不會提醒你的創作陷阱
1. 情感深度?更像「深井冰」
我試著讓 AI 寫情慾橋段,結果跑出:「她的肌膚如 3D 列印般光滑,呼吸節奏精準得像瑞士錶芯。」
這哪是羅曼史?根本是機械維修手冊!
雖然 AI 在某些領域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但 AI 沒有真人的經驗與情感,捕捉不到人性複雜度,寫出來的心情描繪自然也很扁平。對想要「戳痛點」的文本來說,還得靠人類自己補血。
2. 邏輯黑洞
長篇故事最怕斷線。多數大型語言模型(LLM)一旦文本變長,就容易忘記角色動機、劇情前後衝突。
原因在於:
長文本理解仍然不成熟
Fiction.live 公司針對寫作情境設計的真實世界基準測試,涵蓋如角色關係變化、邏輯推演、讀者與角色視角差異等要素。測試以剪裁版本的故事為起點(稱為0-token測試),逐步增加背景干擾,測試模型在長文本中的理解能力。
Fiction.live 最新測試指出:
- o3 暫時是 SOTA
- DeepSeek‑r1 比 o3-mini 便宜又不差
- GPT‑4.5‑preview / GPT‑4.1 仍是非推理版的王牌
- Gemini 2.5 Pro 終於能把長篇寫得像樣
圖片來源:Fiction.liveBench April 29 2025
二、用 AI 寫作的三重誘惑
1. 速食時代的文學快餐
AI 三分鐘就能給你三個故事版本,對時常被截稿日追著跑的寫作者,誘惑力超大。
剛剛提到用 AI 有不少的創作暗坑,像是它可能會給你比「台灣霹靂火」還狗血的劇情,但不可否認,AI 能在早餐咖啡涼掉前吐出三種故事版本,對常被截稿日追殺的文字工作者確實誘人。
2. 文風變色龍的魔幻秀
我曾要 AI 用金庸風格寫比特幣指南,結果跳出《幣俠傳》,連「重劍無鋒」都出來了。雖然好笑,但也證明 AI 超會換皮,很適合收集靈感、金句。
🥋《幣俠傳》
- 第一章:入門篇──「初學者的青鋒劍」:在武林初入門的少年,手握青鋒劍,劍招雖未純熟,卻已可自保。對於比特幣新手而言,首要之務是了解其本質:比特幣乃去中心化之數位黃金,總量有限,抗通膨,無人可操控。正如初學者需熟悉劍法基本招式,投資者亦應掌握比特幣的基本知識與風險。
- 第二章:進階篇──「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第三章:心法篇──「無招勝有招」
- 第四章:實戰篇──「江湖險惡,慎之又慎」
- 第五章:修煉篇──「持之以恆,方成大器」:劍道修煉非一日之功,投資亦需長期積累。持之以恆,不斷學習與調整,方能在加密貨幣的江湖中,成就一番事業。
3. 靈感枯竭的急救包
遇到靈感乾涸時,可以讓 AI 先用「What if」窮舉法狂丟點子,再用「How to」推演法篩選可行方案,效率高又不怕腦袋打結。
項目 | 推演法(How to) | 窮舉法(What if) |
---|---|---|
思維方式 | 邏輯推理、線性思考 | 發散思維、非線性思考 |
適用情境 | 策略制定、問題解決 | 創意激發、突破思維限制 |
操作方式 | 逐步提問與分析 | 自由聯想與假設 |
優點 | 深入理解問題,找到可行方案 | 快速產出多樣化的創意點子 |
缺點 | 可能受限於既有思維框架 | 可能產出不切實際的想法 |
還記得我寫飲料店創業血淚史卡關時,AI 建議加入「奶茶配方惹黑道追殺」,一聽荒唐卻瞬間打通思路——AI 果然懂台灣人有多愛手搖飲!
三、中年大叔的人機協作心法
1. 把 AI 當飲料店在調
寫作像調黑糖珍奶:茶 2 奶 1 再加浸泡一小時黑糖的珍珠。方法是:我給 AI 30% 骨架,讓它回填血肉,最後再撒上「我的口味」,就能端出專屬風味。
2. 用 Notion 打造寫作資料庫
查資料是寫作的基本功。Notion 是我的主力—— 存文獻、作筆記、還能接 AI 和 API 自動化。
延伸閱讀:
3.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系統
RAG 先檢索資料再生成內容,等於模型寫稿前先「翻資料夾」。長篇小說作者可以把角色設定做成「作家手冊」,讓 AI 隨時查,劇情就不會崩壞。
舉個例子:假設你問:「誰是主角?」
傳統語言模型(沒有 RAG)會直接根據它訓練時學到的知識來回答你。但如果它沒學過最新的資料,答案可能會過時或不完整。
RAG 模型則會先去「找資料」,比如檢索寫作資料中中關於主角的段落,再根據那些資料來回答你。這樣答案就更準確、更具依據,而且也能隨時用最新資料來更新回答。
在長篇小說中,隨著故事進展,角色的背景、性格特徵和世界觀設定可能變得複雜且難以追蹤。透過建立「作家手冊」(writer’s bible)並將其作為 RAG 系統的知識庫,模型可以在生成新內容時即時檢索相關設定,確保角色行為和世界觀的一致性,減少 AI 幻覺(Hallucination)。
四、未來想像:人類會不會變成 AI 校稿員?
「理解比記憶更重要,AI 能記住每一個字,卻不懂角色為何痛哭。」
我們常以為只要記得事情的表面就足夠,但真正的溝通與創作,仰賴的是對背後脈絡、動機與情感的洞察,就像 AI 若只會搜尋文字,永遠無法寫出打動人心的故事。
某天深夜,當我邊改稿邊啃冷掉的鹽酥雞時,突然收到 AI 助理的訊息:「建議老闆的比特幣錢包的繼承人改成可愛的小助理 TIFA,數據顯示可提升27%點擊率。」
我忽然笑了——至少現在,它還不懂鹽酥雞冷掉的悲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