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 3 日早上,我在花蓮。
7:58 剛醒,手機都還沒拿起來,地板就猛然搖晃。住在市區七樓的我,差點整個人從床上彈起來。窗戶在震,衣櫃門「砰!」打開,書整堆掉滿地。
一年後,我還記得當時的腦袋是一片空白,心跳卻快到像失速。
我是工程背景,總覺得地震可以被預測、可以被計算。但真的發生時,沒有人會跟你講怎麼辦,只有一個問題:
你,準備好了嗎?
地震後,我第一件做的事:打開新聞,卻什麼都不會做
打開手機,網路還在,電也沒斷,但新聞滿滿都是:「餘震還會來」、「路斷了」、「災情正在統計」。
我這種數位遊牧工作者,平常愛到處跑,理論上隨時能走。但那時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要去哪。
很多人帶著行李走到戶外,我的東西還卡在七樓房間裡。
那一晚我沒辦法睡。腦中只想著:
如果這只是前震,明天再來一次,我怎麼辦?(那晚一小時 3~5 次餘震)
我第一次打開電腦,搜尋「避難包怎麼準備?」
我的第一個避難包(Go Bag):從零開始,也從後悔開始
原本以為「防災包」就是背包+食物,但查資料越多越驚覺:
準備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你能不能在混亂中救自己。
我用 Notion 做了一份「避難包清單」,一樣樣塞進去:
- 兩瓶耐摔常溫水
- 手電筒+備用電池
- 輕便雨衣、帽子、耐放乾糧
- 紙本聯絡表(家人電話、血型)
- 常備藥品、身分證影本、現金
雖然不完美,但我終於開始。
有了 Go Bag,不代表你不會怕,但你會多一點選擇權。
👉 免費下載【Notion 避難包清單模板】: 立即取得你的防災包模板
台灣不只會地震,還可能打仗
2025 年 6 月,台灣社群被軍事新聞洗版:「台海衝突」「共諜潛伏」「能源封鎖」…
我不再只是想「地震來怎麼辦」,而是要問自己:
如果戰爭真的來了,我有退路嗎?
所以我升級我的避難包,加了:
- 手持無線電(遇到斷訊也能通聯)
- 抗焦慮藥、日常藥
- 食物份量拉長到 3 天,家裡應該要準備 2 個禮拜以上
還畫了一張避難路線圖:我家 → 附近集合 → 之後還在想。
過去,這些路線從來沒想過,卻得硬著頭皮想清楚。
我的轉變:不再只是怕,而是「我知道該做什麼」
我後來才明白,我不是怕地震,我怕的其實是:
那個什麼都不知道、只能等著別人救的自己。
我不是生存專家,也不當英雄。
但我知道,當風暴來的時候,你準備得越好,選擇就越多。
這也像是我生活哲學的一部分:
「備災不是囤積,而是精準;不是焦慮,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應對。」
你可以馬上做的 3 件事(不用花錢)
- ✅ 立刻組一個避難包 Go Bag 不用買新東西,先用家裡有的組一包能「說走就走」的包包。
- 📱 下載防災地圖 App「消防防災 e 點通」 看看你家附近哪裡有避難空地、有幾條逃生路線。
👉 官方下載入口
- 🖨️ 列印一張家庭避難計畫表 包含:聯絡人電話、逃生動線、備援地點。放在鞋櫃旁或冰箱門口。
心得 & 結語:夢想很重要,但你得活著才有機會實現
夢想不能靠想像,要靠準備支撐。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讓你緊張,是想告訴你:沒準備的人,才會需要緊張。
現在就開始也不嫌晚,備好你的避難包,走一遍逃生路線,寫下聯絡表。
讓你在下次災難來時,能夠說出:
「我準備好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