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即使擁有博士學位,也難以擺脫貧窮。」 — 柯特•康寧漢 – 美國理財專家
我二十幾歲那時候,理財這個詞對我來說,就像遙不可及的高山。剛出社會,薪水不高,工作又不穩定,加上常常對未來感到迷惘,所以根本沒想過理財。一直到快 30 歲的時候,我才開始正視自己的生活狀況,也開始試著「減法理財」。
25-29歲:生活混亂,財務焦慮
那幾年我總覺得自己很忙,但回頭看卻不知道到底忙了什麼。朋友聚餐不斷、花錢沒節制,月底常常戶頭只剩幾百塊。也想開始理財,但一想到「都沒存款了,怎麼投資?」就打退堂鼓。
那時候我開始接觸一些關於簡單生活和投資的資訊,慢慢體會到,其實理財不是從「賺更多」開始,而是從「花更少」開始。
但說實話,知道歸知道,做起來是另一回事。每天睡前都立志要開始理財,隔天醒來照樣亂花錢。
30歲:人生開始轉變
30歲那年,我對自己說:「不能再混下去了。」我開始嘗試這三個改變:
1. 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支出
以前每次朋友約吃飯、聚會我幾乎都答應,但後來我開始挑選真正重要的人和場合。這樣不但省下不少錢,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像是學習、運動、休息。
2. 專注在本業上
30 到 40 歲是工作最有爆發力的黃金時期,但很多人過了40歲,壓力變大、熱情也下降。家庭、孩子、父母、健康……通通壓在肩上。
所以我選擇不再把時間分散在太多副業上,而是努力把本業做深做強。這樣不但讓我收入穩定,生活也比較有掌控感。
(延伸閱讀:好工作)
3. 開始長期投資
我每個月固定投入一萬塊買 ETF(像是 0050),不看盤、不追高殺低,就是穩穩定定地放著。
你可以試著用這個「定期定額計算器」試算看看。如果從 30 歲開始每月投資一萬,持續到 60 歲,退休時帳戶可能會有 1400 萬左右。
延伸閱讀:
30-40 歲:生活越簡單,越自由
這十幾年我繼續實行「減法生活」:
- 一天只吃兩餐
- 不亂買東西
- 每月生活費控制在 13,000~15,000 元 這樣做的好處是:
- 有時間運動、看書、寫作
- 存下更多錢,持續投資
- 減少焦慮,生活更自在
40 歲後:擁有第一桶金,選擇權變多了
靠著這種理財方式,我慢慢存到人生第一桶金,也開始實踐自己想要的生活,像是到不同城市短期居住。
這筆錢不只是「存款」,更是未來的保障。如果未來想結婚、生小孩,也比較不會因為錢而感到焦慮。
更重要的是,我現在擁有選擇權。可以選擇要不要工作,也能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
延伸閱讀:
心得 & 結語
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一定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游戲 — 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我們不需要很會算,也不需要天生懂投資,只要早一點開始、持續實踐,就會看到結果。
「減法理財」就是從日常生活開始,慢慢減去不需要的東西,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如果你現在剛好也在理財的起步期,不妨從減法開始,讓人生越來越輕盈,也更有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