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抄底了嗎? 從關稅戰看「後真相時代」

目錄

當真相變成選項,你還怎麼做投資決策?

2025 年 4 月 9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暫緩 90 天,蘋果股價飆升 15 %,創下自 1998 年以來最狂單日漲幅。

幾乎在同一時間,台股也上演大逆轉,從前兩天的大跌 2065 點,台積電跌停的慘劇,一舉翻紅、爆漲 1600點,台積電開盤即觸及 863 元漲停板。

這是什麼概念?幾兆美金在一天之內撤退、又瞬間回流。這不是方唐鏡穿越平行時空,而是我們身處的現實市場。

(圖/《九品芝麻官》截圖)

現在該進場抄底?還是再觀望看看?

橡樹資本創辦人、《投資最重要的事》作者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在彭博受訪時被問到這個靈魂拷問:

「你在近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總是在市場錯價(dislocation)時期表現出色。那現在是該進場的錯殺時刻嗎?還是該觀望?」

馬克思的回答是:

這確實是一段市場錯殺期。每個人都得自己判斷目前資產價格的下修到底是合理、不足,還是過頭了。

如果跌得太多,那你應該兩腳一起跳進去(If it’s excessive, you should jump in with both feet.)。但如果還不夠,或根本沒有錯殺,就該再等等。

他的問題是——「這種判斷,無法量化。」

馬克思直言:

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查,沒有一種分析可以讓你判斷當前資產價格是否符合未來的環境。從來都沒有。

市場永遠不是數學計算題,而是一場「猜測與推論的遊戲」。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投資人能夠成功,他們比一般人更能判斷這些「不確定性」。

更糟的是,現在的難度比以往更高。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通常我們以為自己知道未來會怎樣,因為過去經驗會給我們參考。但這次不一樣。」

這幾天的事件,不只是經濟問題,更牽動地緣政治、國際秩序。沒人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所以馬克思說:「如果你告訴我六個月後的市場規則,我敢打賭你猜錯了」、「我一直反對預測,尤其是宏觀預測,因為今天我們知道的比平常還少得多。」

如果你想根據預測操作,那就得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預測有多大可能會成真?」

馬克思提醒我們,今天的所有預測,正確機率都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低。

這句話說得簡單,卻很刺耳。

這就是「後真相時代」的投資困境

什麼是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

這個詞早在 2016 年就登上牛津字典年度詞彙,意思是:

「情緒與主觀感受比事實更能影響輿論與決策。」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我勸朋友打疫苗,他回我:「我朋友打疫苗還是確診,所以我不信。」

即使你拿出科學研究、統計數據,他還是只相信自己的經驗。

這就是真相不再重要,而感覺才是王道。

當人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理性會輸給感性。

這也讓股市變成一場情緒風暴——

今天的上漲,不一定是基本面改善,而是群體恐慌退散;

昨天的下跌,也不一定是企業前景惡化,而可能是政治喊話造成的預期轉變。

在這種時代,投資人比的是心理素質,比的是誰的手骨大支,比的不是分析的技巧。

羅素: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Love is wise, hatred is foolish)

哲學家羅素曾在 1959 年對 BBC 留下這樣的話:

「我們必須學習容忍與我們不同的人,因為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

面對這個不確定、充滿情緒的世界,羅素給出的建議仍然適用:

  • 堅持事實:無論我們希望什麼成真,都不能偏離事實。
  • 理性思考:所有判斷都應基於證據,而不是預設立場。

這不是叫你變得冷漠,而是在混亂中保持清醒。

當市場瘋狂時,保持理性就是你的超能力。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氾濫、觀點碎片化、真相不再唯一的時代。投資決策不只要讀財報、看數據,還得讀懂人心,分辨真假。記住馬克思那句話:

「今天我們知道的,比平常少得多。」

這不是悲觀,而是一種誠實。也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不是該不該進場,而是:你準備好了嗎?」

所以你抄底了嗎?

我不知道,但在我在比特幣七萬五的時候買了一點壓壓驚。

參考資料

Share th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