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的刺蝟原則:一場溫柔又瘋狂的尋找之旅

我大概是在 30 歲左右,開始覺得人生有點像溺水。

外表看起來一切正常,工作還行、生活也沒什麼問題,

但心裡卻總是覺得空虛,像不停在跑步機上狂奔,卻看不到終點。

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刺蝟原則」。

它不是什麼華麗的理論,而是像一盞溫暖的燈,在我迷路的時候悄悄亮起來。

當迷失變成日常,我決定開始找回自己。

一、什麼是刺蝟原則?(連隔壁小黑貓都比我有方向)

刺蝟原則來自《從 A 到 A+》這本書,作者吉姆·柯林斯說:

真正厲害的人或公司,都不是什麼都做,而是專注在一件自己熱愛、擅長,且能創造價值的事上

有個古希臘的寓言講到:

每天刺蝟都要面對聰明狡猾的狐狸,但牠只靠一招——縮成一團、滿身是刺,就每次都安然無恙。

而我當時像什麼?就像一隻不會縮也不會跑、傻站著被狐狸叼走的小白兔。

我突然想起當兵時,在馬祖的冬天,一碗泡麵都能救贖我:

「如果人生是碗泡麵,我他媽絕對不要當防腐劑!」

二、刺蝟原則的三個關鍵:找到屬於我的人生方向

要找到自己的刺蝟原則,需要三個交集點:

  • 熱情(我真的愛做什麼)
  • 天賦(我天生擅長什麼)
  • 經濟價值(這個世界願意為什麼付錢)
1e5f1617-f1c6-80a1-8101-ca07b43695a8.png

1. 熱情:什麼事讓我凌晨三點還捨不得睡?

不是一時興起的興趣,而是那種你自己都忍不住想一直做的事情。

我問自己:

  • 什麼事會讓我忘記時間?
  • 講到什麼主題,我的眼睛會發光?
  • 就算不付錢,我也願意做的事情是什麼?

答案很清楚:寫作、創作、跟人深入聊天。

2. 天賦:哪些事我做起來超輕鬆,別人卻覺得難爆?

天賦往往藏在那些你覺得「很普通」的事情裡。

慢慢發現,我的強項是:

  • 寫文章很快、能講故事
  • 把難的東西講得簡單
  • 很會聽人說話,聽得出重點

3. 經濟價值:這些能力,能賺錢嗎?

市場不會為你的興趣買單,但它願意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付錢。

我開始思考:

  • 有人需要這些技能嗎?
  • 可以變現、變成服務或產品嗎?
  • 有沒有人願意為這些內容付錢?

答案是:有。

把創作力跟說故事的能力,結合在品牌行銷、教育、內容創業領域,剛好市場超需要。

三、從上班族到自由工作者:我怎麼找到我的刺蝟原則?

一開始我也以為人生就是找個穩定工作、多賺點錢。

但想像自己每天準時報到、做著沒熱情的事,我真的會崩潰。

所以,我照著以下步驟,一步步探索:

步驟1|自我盤點:整理三環裡的項目

我列出所有感興趣的事情,幫每項打分數(熱情、天賦、市場價值),

最後只留下三項又愛又擅長又有市場的東西。

我選擇了幾個方向:寫作、設計、程式設計——這些能讓我遠距工作。

image

步驟2|收集外部回饋:讓別人說實話

我問了 10 個信任的朋友:「你覺得我最厲害的是什麼?」

答案都集中在:溝通力、啟發別人、自律。

這讓我更有信心,也開始思考:這些能力怎麼變成收入?

步驟3|小實驗:邊做邊學

我開始試試看:

  • 寫部落格
  • 架設個人網站
  • 接一些案子

這些不只測試市場,也幫我更了解自己——到底對哪些事有熱情、能持續。

步驟4|記錄與調整:做「心流日記」

我開始寫工作日記,記下每天的感受:

  • 什麼時候感到快樂?
  • 哪些任務讓我完全專注?
  • 哪些回饋讓我最有成就感?

這讓我可以快速修正方向,讓自己更清楚下一步。

步驟5|聚焦計畫:設定 12 週目標

我照著 《12 週年計畫》 裡的方法,設定短期目標:

  • 每週寫兩篇文章
  • 每季推出兩個新專案
  • 拒絕一切和目標無關的事

這讓我更專注、更有效率,也更有節奏。

四、如果刺蝟辦派對

我想像,如果刺蝟會辦派對,來的應該是這三種人:

  1. 為熱情燃燒的人
  2. 有天賦到爆的人
  3. 能把派對變商機的人

以前我只會打麻將,現在我知道要帶著自己的入場票,去那場屬於我的「刺蝟派對」。

別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

  • J.K.羅琳把說故事變成魔法
  • 西南航空專注做一件事,賺爆
  • 我,從迷惘工程師,變成靠內容吃飯的創作者

一切的改變,都從找到自己的刺蝟原則開始。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更早啟動這場瘋狂實驗

現在我 42 歲。

如果能重來,我不會再等完美答案。

我會邊做邊修,因為行動,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在花蓮衝浪、合歡山看星星、阿里山沖咖啡、泰國用比特幣買炸雞……

這些不完美又真實的經驗,才是我想過的人生。

刺蝟原則不會讓人生變簡單,

但它會讓你知道:那些努力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果未來三年,你只能做一件事,那件事會是什麼?

是那種就算跌倒 100 次,也還是願意再站起來的事嗎?

現在,畫下你的三環圖吧。

📚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我覺得經濟學其實是離我們最近的學問。它不是抽象的符號遊戲,也不是只有大學才看得懂的東西。這本書把資本、貨幣、利率、貿易、政策這些看似艱深的詞,用魚、網、銀行這類生活化的故事拆開說清楚。讀完你會發現,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接地氣,能直接幫你在日常中做選擇。 在和朋友聊聊理財,常聽到一個觀念:「財富是讓你選擇怎麼活,不是累積數字的遊戲,目的是自由。」 《小島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更多是如何做選擇的看法。 一張魚網如何改變命運 故事從一張捕魚網開始。艾伯花幾天編好第一張網,從此每次出海能多捕幾條魚。這張網不是錢,而是能反覆使用、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或「能力」。 有人看到機會,想學做網,但怕餓肚子,他們會去跟艾伯借魚或借工具。這種借貸,其實就是最原始的信用。借的人希望用時間換取未來更高產出;借的人(艾伯)則在承擔風險,期待回報。 這是資本的起點:有人願意犧牲眼前的消費,去創造能持續產出的東西。當大家都願意這樣做,島上每個人最後都有網,一天能捕兩條魚,生活質量整體提升。 所以資本不是錢,

By Oscar Chuang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你可以拖延,但時間不會。」— 班傑明・富蘭克林 「我們明天再開始吧!」 「拖延症」大概是你我最熟悉的朋友兼敵人。不是重病,卻讓無數夢想停在起點。只要能跨過那一步,很多事其實都迎刃而解。如果有方法把拖延變成行動力,我們是不是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生物學角度的「拖延」 人的大腦天生趨樂避苦,「該做」常伴隨痛苦。 思考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簡單,行動伴隨不適,大腦本能就會先閃躲。 所以拖延其實不是「懶」,而是大腦在保護你避開壓力與不確定性。 一、進化與環境失配 人類大腦同時有「即時回饋偏好」的舊系統與「長期規劃」的新皮質。 過去在資源稀缺與威脅環伺時,即時回饋有利生存;現代任務多為延遲回報,產生失配,傾向推遲需要長期投入的行動。 Tim Urban 在 TED 經典演講(連結),提到的「理性決策者 vs. 即時滿足猴」的比喻指出:當生活沒有立即威脅時,

By Oscar Chuang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市場會騙人,人性更會。 敘事能抬價,但風險只會累積。 做好退場計畫,比預測價格更實用。 「別把幸運當實力,也別拿善意當免死金牌。」 本傑明・葛拉漢:「投資在短期是一部投票機,在長期是一部稱重機。」 把票投給敘事沒關係,但別忘了最重要的「風險」。 為什麼大家相信「幣漲無疑」? 一般人會說沒有「必漲資產」。在華人世界,很多人信房地產;有些國家偏愛黃金;而幣圈信徒更偏向比特幣。作者指出,比特幣信徒極為死忠,幾乎任何新聞都能被詮釋為利多,形成強大的買盤與敘事支撐。泡沫可以比你想像更久,反人性操作會把做空者擠爆,所以他選擇不做空比特幣。 敘事是一種身份與群體歸屬。當我們在短時間內推測未來走勢,就很容易「自我強化偏誤」:只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忽略不利訊號。於是「幣漲無疑」像口號一樣被喊大聲,直到現實來敲門。 不過,2000 的網路泡沫與 2008 的金融海嘯都沒有讓世界毀滅,反而帶來生態的重整與成長。 這本書適合兩種人閱讀: 1. 已在幣圈打滾已久的人:你看過事件本身,

By Oscar Chuang

WooCommerce 教學指南:基本設定簡介

完成安裝、物流金流設定後,還有一些設計我們可以看一下。 在 WooCommerce 中,設置功能非常重要,它能幫助你設定你的網店的所有基本和進階設定。 在管理頁面中,你可以看到左側欄目有一個名為「設定」的選項,這裡包含了關於商店的很多設定部分。 一開始可能會有點複雜,但不用擔心。因為設定都可以修改,那我們就一步一步地完成它吧。 以下是一些 WooCommerce 設定中的主要部分: 1. 一般設定: * 設置商店的基本資訊,比如商店地址、銷售地區、貨幣等。 2. 產品設定: * 管理產品頁面,包括產品的尺寸單位、評論設定以及庫存管理。 3. 運送方式: * 設定運送地區和費用的選項,可以根據不同地區設定不同的運費方案。 4. 付款: * 管理可供客戶選擇的付款方式,像是信用卡、銀行轉帳、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5. 帳號及隱私權: * 設定客戶帳號的註冊和登入方式,以及管理客戶的隱私設定。 6. 電子郵件: * 在這裡你可以設定系統發送給客戶的各類通知,比如訂單確認、發票等。

By Oscar 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