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清邁短居生活:如何在清邁租房子?

出發清邁

第一次的國外短居生活,從台灣到清邁飛行時間約 4 小時 15 分。

1fff1617-f1c6-8144-b42f-d7efdf46b5f4.png

我們原訂 19:10 出發,實際上卻晚了一個小時。疫情後,這是我久違的出國飛行,經營自媒體以來,也是第一次離開台灣,在雲端找回自由的感覺。

mynotion_20241128.mp4

原本抵達時間是 22:25,但因為飛機晚點,等到我們到達 Airbnb 已是半夜 12 點多。迎接我們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深夜房門禁的問題。

許多 Airbnb 房間都是自助取鑰匙,沒有櫃檯接待。我們晚到了一步,房東的小幫手也沒辦法幫我們開門,只能等有人出入時跟著進去。

冷清的夜裡,我們只能無奈又無助地等待,萬一沒有人進出,是不是要在黑夜中耗到天亮。

好在,我們看見停車場有位警衛,於是掏出手機,用翻譯軟體跟他溝通,終於順利進了大門,拿到鑰匙。鬧劇結束,只耽擱了十幾分鐘,心中的鬆一口氣卻像放下了一整天的疲憊。

提外話,後來我才知道,Airbnb 在泰國的日租房其實是違法的(和台灣一樣),因為法律上要求私人住宅的短期租賃(少於 30 天)必須登記並取得許可證。

但為什麼違法的 Airbnb 還是這麼多人住呢?

答案很簡單:價格和便利性。對於旅客來說,價格實惠、位置便利、有特色的住宿體驗,都是 Airbnb 的魅力所在。

再加上泰國以旅遊經濟為主,地方政府似乎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嚴格執行相關規定。這種情況就像台灣那些沒有開發票的店家,大家為了更便宜,也沒太在意。

如何在泰國清邁短租房間

清邁,這個被許多數位遊牧 YouTuber 描繪得如夢如幻的地方,我們以為短居清邁會充滿浪漫的自由,卻在拖著行李走遍古城和尼曼區時,真實的挑戰一點一滴浮現。

現在,泰國對台灣免簽,可以短居 2+1 個月,這吸引了不少像我們一樣的短居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到長租且划算的房源,成為了短居族的首要課題。

出發前,我們也看了一些影片,發現清邁的租房價格不錯,每月 4500~8500 泰銖,於是決定先在 Airbnb 短租,到清邁再來尋找長租房源,希望能找到心儀的地區,不一定非得住在古城或尼曼區。

然而現實總是骨感的。

我們本來設定每月租金不超過 10,000 泰銖,結果發現,觀光簽證持有者的租屋選擇並不多,很多房間都有「最短租期」的限制。

1fff1617-f1c6-814b-9153-f36d369a6940.png

加上清邁正值旅遊旺季,遇上水燈節這個泰國的「情人節」,市中心的房源更是緊俏。最後我們只能選擇在尼曼區的兩個不同房間住下,13 天 + 44 天,住宿費高達 11000 + 22000 泰銖,比預算高出 5 成以上。

最後我明白,這就是「短租」與「長租」的取捨。是要離市中心遠一些,選擇便宜的長租,還是選擇稍貴的短租,換取下樓即是清邁自由的生活?

無論如何,我們選擇把「生活體驗」放在最前面。不必為了省那一萬塊,而耗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因此我們選擇了有「30 天以上優惠方案」的房間,並且在古城和尼曼區這些交通便利的地方。

▼ 體驗在泰國放水燈

mynotion_20241128-1.jpg

▼ 許多外國旅客都來這過情人節

mynotion_20241128-2.jpg

清邁古城

清邁古城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古老的城牆和護城河勾勒出歷史的輪廓。

清邁古城建於 1296 年,由蘭納王國的孟萊王所建立,「清邁」的名字意為「新城」,當時是取代清萊成為蘭納的新首都。

四四方方的城牆和護城河,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抵禦外敵的重要屏障,尤其是防範來自緬甸的侵略。

清邁古城內擁有許多重要的佛教寺廟,最著名的包括清曼寺(Wat Chiang Man)、帕邢寺(Wat Phra Singh)、契迪龍寺(Wat Chedi Luang)等。所以古城一直是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朝聖者和遊客,並保留了大量的泰國北部建築風格和蘭納文化。

尼曼區(Nimmanhaemin Road)

尼曼,代表了清邁的現代與時尚。這裡與古城的歷史風貌截然不同,充滿了新潮的活力。

尼曼區的發展始於 1990 年代末,這裡原本是清邁的郊區地帶,逐漸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興建的新建築而受到關注。

隨著清邁成為數字遊牧族(digital nomads)和外籍居民的重要據點,尼曼區迅速發展成為清邁現代化和時尚的代名詞。

尼曼以其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聞名,這裡擁有許多咖啡館、餐廳、藝術畫廊、精品店和高級公寓,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數字遊牧族和國際遊客。

對比古城的歷史厚重感,尼曼區則充滿了年輕和自由的氣息。

對於想要了解清邁傳統文化的遊客,古城是最佳選擇;而想要體驗現代生活、藝術和美食的,尼曼則是理想之地。

短租 vs. 長租的選擇

在疫情前我曾經來過清邁,那次的記憶依然深刻。我坐著大巴夜車從曼谷一路北上,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來到了這個充滿迷人氣息的城市。

巴士在高速公路上以時速一百多公里飛馳,夜裡的我在夢與現實之間遊走,睡夢中我正在和命運搏鬥,我的對手正是那位載我的泰國司機。抵達清邁後,我轉乘公車進入古城,四周都是陌生的語言和陌生的面孔,在沒有任何中英文的環境,一切都是如此新鮮刺激。

短租好還是長租好?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各有千秋。

長租的房源看起來新穎乾淨,但便宜的房子大多是老建築翻新,照片和現實之間往往有差距,特別是在清潔度上。泰國和台灣對「乾淨」的定義或許有所不同,這需要一點心理準備。

mynotion_20241129.png

市中心的長租房價高昂,外圍地區雖然便宜,但距離較遠,需要租機車來解決交通問題,這其實是時間和金錢的取捨。

而短租就靈活許多,在平台上很容易找到一天不到 1000 泰銖的住宿選擇。最好選擇住在市中心附近,因為大部分的活動範圍都在古城和尼曼區,這樣的選擇讓出行更加方便。

最近有朋友來清邁員工旅遊,結果等車花了一個多小時,與其如此,住得近一點其實更為明智。

短租心得 & 建議

2024 年 11 月再次造訪清邁,正好遇上旅遊旺季和各種節日,包括水燈節和跨年。

房源緊俏,價格也比平時高出許多。這次發現到處都是中文標識,讓我少了一些在外國探索的新奇感,但和夥伴一起的旅行,增加了不少樂趣,能一起品嘗不同的美食、走訪市集,這一切都讓旅途充滿了回憶。

我們在清邁的運動量遠高於台灣,每天平均走路一萬步以上,水燈節那天甚至走了將近兩萬步。但每天吃泰菜,雖然酸辣開胃,但吃多了也有些吃不消,一個星期後就開始想念台灣的味道。

剛到清邁的那段時間,我們花了不少精力在解決食衣住行的問題。住哪裡?怎麼移動?去哪家咖啡廳工作?

短居和旅行不同,旅行中許多事情可以用錢解決,而短居則需要考量預算和長期的安排。我們必須謹慎地安排每一筆花費,許多決定都充滿試探和學習的意味。

有時候再多的計算,都算不到明天的變化。冥冥之中,好像總有最好的安排。

總的來說,我們算是幸運的,早晨在咖啡廳裡寫作,隨手查找附近的房源,最終找到了新上架的房間,雖然價格高了點,但位置很不錯。

下次再來,我們應該會更早預訂房間,省下的預算可以拿來租機車,這樣住得舒適,又保有機動性。短居清邁,是浪漫與現實的交織,要享受這裡的自由,就得學會接受它的挑戰。

Read more

AI 真的能幫我上班嗎?

AI 真的能幫我上班嗎?

So桑:「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我都會想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 AI 幫我上班?我躺在床上,它幫我開會、回信、報告全寫完……」 Tifa:「那你不就失業了嗎?」 So桑:「對,但我失業的同時,它也幫我賺錢啊~」 So桑:「而這不是開玩笑。2025 年的 AI,真的已經卷(競爭)到離譜的程度。你以為你在努力工作,但其實 AI 比你還勤勞,還不會請病假,還不會抱怨薪水太低。」 AI 到底有多卷? So桑:「要看一個產業多卷,看錢就知道了。」 ▲ 2025 上半年生成式 AI 投資金額達 492 億美金,比去年全年還多 (資料連結)。 So桑:「這就像是百貨公司周年慶。每家公司都在打折搶客戶,AI 世界每天都在上新貨,早上剛出 GPT-6,

By So桑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閱讀心得】小島經濟學:看見資本、貨幣與自由 從一張漁網改變你的理財思維

我覺得經濟學其實是離我們最近的學問。它不是抽象的符號遊戲,也不是只有大學才看得懂的東西。這本書把資本、貨幣、利率、貿易、政策這些看似艱深的詞,用魚、網、銀行這類生活化的故事拆開說清楚。讀完你會發現,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接地氣,能直接幫你在日常中做選擇。 在和朋友聊聊理財,常聽到一個觀念:「財富是讓你選擇怎麼活,不是累積數字的遊戲,目的是自由。」 《小島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更多是如何做選擇的看法。 一張魚網如何改變命運 故事從一張捕魚網開始。艾伯花幾天編好第一張網,從此每次出海能多捕幾條魚。這張網不是錢,而是能反覆使用、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或「能力」。 有人看到機會,想學做網,但怕餓肚子,他們會去跟艾伯借魚或借工具。這種借貸,其實就是最原始的信用。借的人希望用時間換取未來更高產出;借的人(艾伯)則在承擔風險,期待回報。 這是資本的起點:有人願意犧牲眼前的消費,去創造能持續產出的東西。當大家都願意這樣做,島上每個人最後都有網,一天能捕兩條魚,生活質量整體提升。 所以資本不是錢,

By So桑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拖延症:台灣人的日常心魔,如何把「明天再說」變成「現在就做」的執行力

「你可以拖延,但時間不會。」— 班傑明・富蘭克林 「我們明天再開始吧!」 「拖延症」大概是你我最熟悉的朋友兼敵人。不是重病,卻讓無數夢想停在起點。只要能跨過那一步,很多事其實都迎刃而解。如果有方法把拖延變成行動力,我們是不是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生物學角度的「拖延」 人的大腦天生趨樂避苦,「該做」常伴隨痛苦。 思考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簡單,行動伴隨不適,大腦本能就會先閃躲。 所以拖延其實不是「懶」,而是大腦在保護你避開壓力與不確定性。 一、進化與環境失配 人類大腦同時有「即時回饋偏好」的舊系統與「長期規劃」的新皮質。 過去在資源稀缺與威脅環伺時,即時回饋有利生存;現代任務多為延遲回報,產生失配,傾向推遲需要長期投入的行動。 Tim Urban 在 TED 經典演講(連結),提到的「理性決策者 vs. 即時滿足猴」的比喻指出:當生活沒有立即威脅時,

By So桑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幣漲無疑《Number Go Up》在說什麼:敘事、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

市場會騙人,人性更會。 敘事能抬價,但風險只會累積。 做好退場計畫,比預測價格更實用。 「別把幸運當實力,也別拿善意當免死金牌。」 本傑明・葛拉漢:「投資在短期是一部投票機,在長期是一部稱重機。」 把票投給敘事沒關係,但別忘了最重要的「風險」。 為什麼大家相信「幣漲無疑」? 一般人會說沒有「必漲資產」。在華人世界,很多人信房地產;有些國家偏愛黃金;而幣圈信徒更偏向比特幣。作者指出,比特幣信徒極為死忠,幾乎任何新聞都能被詮釋為利多,形成強大的買盤與敘事支撐。泡沫可以比你想像更久,反人性操作會把做空者擠爆,所以他選擇不做空比特幣。 敘事是一種身份與群體歸屬。當我們在短時間內推測未來走勢,就很容易「自我強化偏誤」:只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忽略不利訊號。於是「幣漲無疑」像口號一樣被喊大聲,直到現實來敲門。 不過,2000 的網路泡沫與 2008 的金融海嘯都沒有讓世界毀滅,反而帶來生態的重整與成長。 這本書適合兩種人閱讀: 1. 已在幣圈打滾已久的人:你看過事件本身,

By So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