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其實是在聊這個

中年常被形容為「夾心餅乾世代」,上有長輩下有小孩的雙重壓力,讓焦慮成為日常。《愈平靜愈有生產力》由生產力專家 Chris Bailey 探討焦慮根源,並提供正念冥想、數位斷捨離、界限設定等實用策略,幫助 35–45 歲的你在忙碌中找回內心平靜與高效能。

目錄

上週六和老朋友聚會,我們聊到做中年人的那種無形壓力。35 到 45 歲的我們,上有老媽關心你的婚姻,下有小孩要照顧;上有老闆催件,下有部屬要關心。政治動盪帶來經濟起伏,錢包縮水、生活品質下降,想換工作卻怕空窗期,想學新技能又沒時間。這些交織在一起,就是中年焦慮的日常。 

這時候,我拿起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的《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沒看就知道,重點是…「焦慮」。 

焦慮怎麼影響我們效率,然後教我們怎麼平靜下來。 

  

 

什麼是「貪多心態」? 

「貪多心態」就是以為自己多做事、多搶機會就能過得好,結果只換來更焦慮、更疲憊。你丟給自己一長串任務清單,一直追刺激(更高薪、水準更高的職務),大腦像是永遠不夠用。而為了不斷獲得多巴胺,我們刷手機、追短影音,卻越看越麻木。 

Netflix 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美國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提到,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大流行後,2009 年起美國青少女自殺率飆升,15 – 19 歲少女自殺率成長 70 %、10 – 14 歲少女更暴增 151 %。我年紀大了,就更容易對事情沒耐心、沒興趣,想想短影片的節奏,就知道大腦多巴胺系統怎麼被訓練成「高刺激才快樂」。 

  

 

焦慮的真相:不是做太多,而是管不好情緒 

很多人覺得自己工作不夠努力,才會焦慮。事實上,用越多力氣累積成就,卻常常只是在暫時忘掉問題,情緒沒有真正獲得紓解。收入高了、職稱升了,你還是不開心,因為根本沒處理「內在過載」。 

書裡點出一個核心觀念: 

焦慮的根源:不是工作太多,而是「內在過載」,你的大腦和情緒承受力快到極限。 

 

於是這幾年,我嘗試「躺平」──把一切停下。把自己從無休止的賽跑拉出來,暫時什麼都不做,給自己喘息空間。 

「躺平主義」2021年在中國流行,意指不再跟社會期待競逐,而是維持最低生存,拒當資本家剝削下的「機器」。有人叫它「無奈的積極主義」:嘴上說無所謂,心裡卻還有不甘。 

我躺了一段,卻又開始焦慮:「如果再躺,我是不是會一輩子不起來?」 

 

後來,我開始寫作,重新接觸有興趣的新知,並運用書裡提到的「消除休息罪惡感」四方法: 

 

  1. 每天寫下小成就
  2. 記錄長期目標達成
  3. 列出當日完成事項
  4. 每日寫日記,紀錄感受 做完後,我發現「躺平」不是懶散、而是給自己重置的機會。我開始寫作、培養新興趣,成了另一種平衡:用筆記錄下每天的小成就、長期目標、工作清單和心情日記,都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努力和價值。 

 

 

怎麼找回平靜?書裡的實用方法 

 

  • 正念冥想 每天 5~12 分鐘深呼吸或冥想,專注當下,不去想辦公室那堆待辦,有助於減少焦慮、提高專注力。 

 

顛峰心智》提到,只要每週五天、每天 12 分鐘,練四週,就能明顯提升專注力。更多書訊 

 

  • 設定界限 劃清工作和生活時間:在家不要一直看郵件,午休一定要離開辦公桌。 

 

 

  • 減少數位干擾 限制社群軟體使用,或把手機放在看不到的地方,避免隨手就滑。 

 

 

  • 降低咖啡因攝取 太多咖啡容易讓人焦慮更明顯,試著改喝花草茶或白開水。 

 

 

  • 建立支持系統 找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聊聊,把壓力說出來,比自己悶在心裡有效太多。 

 

 

短期 vs. 長期:雙重落實策略(個人作法) 

 

  • 短期行動
  • 把每天該做的事情排好優先順序,只專注最重要的 1~3 件。
  • 基本理財和投資知識,讓錢包不再緊張。
  • 隨時做深呼吸、伸展操,讓情緒有機會放鬆。
  • 長期改變
  • 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的好習慣。
  • 每月或每季檢視一次目標和價值觀,確保自己沒有偏離初衷。
  • 練習從正面思考挑戰,把每次困難當成成長契機。 我自己最有效的是每天散步曬太陽,再加上短時間冥想。曬曬太陽、動一動,心情能立刻放晴不少。 

 

 

怎麼做正念冥想? 

 

  1. 找個舒服姿勢:坐椅子或盤腿都行,雙手自然放。
  2. 慢慢閉眼,專注在吸、吐的節奏。
  3. 若思緒跑掉了,就輕輕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不需要刻意拉長時間,重點是「回到當下」,看見身體、環境、內心。練久了,你會發現壓力減少、應對挑戰更從容。 

 

 

心得 & 總結 

中年雖然壓力大,但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不要一直追「做更多」的迷思,學會減法,把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人和事。就像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裡說的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為自己做選擇。 

工作不是人生全部,當你覺得焦慮,不妨停下來,看一眼天空,想想自己是不是該換方向。 

先讓自己停下來,用平靜重整生活節奏。希望《愈平靜愈有生產力》能給你力量,讓忙碌中也能活得自在。 

Share th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