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
書開場就指出的「僧人心態」要點:「自我認同」。
我是誰? 對於一個好奇生命意義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輩子都在思考的問題。目前最佳解:「我是我認為的自己」。從字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動態的」狀態,現在也流行使用動態調整、動態回歸,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的想法也一直改變。
但是,也有像是石頭一樣頑固的人,就像社會學家查爾斯:「我不是你以為的我;我不是我以為的我;我是我以為你以為的我。」(I am not who you think I am; I am not who I think I am; I am who I think you think I am.)
我們的自我認同中,也含有別人的看法,以及我們認定的「他人眼裡的我們」。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 Jay Shetty 的作品《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並從「減法生活中的心靈平靜」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個人成長的指南,它更深層地探討了如何通過僧侶的智慧實現心靈的平靜和目標導向的生活。
Jay Shetty
Jay Shetty (生於 1987 年 9 月 6 日)是英國前 10 強倫敦卡斯商學院學生、知名國際大企業實習生。 這本書根據 Shetty 在靜修所的生活經驗,提供了減輕壓力和提高注意力的建議。
內容概要
《僧人心態》圍繞「放下→成長→付出」的三階段心態轉變。
首先,「放下」階段談論了如何放下那些阻礙我們內心平靜和成長的負面情緒和物質依賴。接著,「成長」階段著重於個人的內在成長,包括自我認識、自我提升和觀想。最後,「付出」階段強調了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以及如何通過付出來實現個人的價值和滿足感。
《僧人心態》中提供的建議對於自我認知極有價值,尤其是在當今快節奏和高壓的生活環境中。我推薦大家要深入探討第二段的「成長」,唯有修法,才能行走在一條通往自我實現的路。
自我實現就像是在社會中扮演一個傻子,其實眾人皆醉你獨醒。我喜歡書中一個蠍子的故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和尚在河邊洗腳,發現一隻快淹死的蠍子,一個和尚就撈起了蠍子,但也被蟄了一下。那隻蠍子不久後又掉入河中,和尚又彎下身再救一次蠍子,但又被蟄了一下。另一個和尚問:「你明知蠍子蟄人是它的本性,為什麼還要救牠。」和尚:「因為救命是我的本性。」」
求道的人,為法忘軀。如果你體會了真理,然後把這個身體奉獻給眾生,為眾生而犧牲、為法殉道而棄命,那生命已得到尊嚴的解脫。
現代人,太在意自己的身體感受,太害怕被傷害,被社會誤解和淘汰,所以無法貫徹自己的法、自己的道。
透過實踐書中的指導原則,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更好地認識、管理自己,並實現自我滿足。
結論
《僧人心態》是一本對於追求減法生活、尋求生活目標導向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指南,還啟發讀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推薦給那些想要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平靜之道,以及願意透過減法生活實現個人成長的讀者。